名城会客厅 | 邱跃: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保护”?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C建筑创作 Author 邱跃
北京核心城区有大面积的老旧建筑,其中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建筑。从建国初期的梁陈方案开始,老城保护就是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位列其中。至今36年来,随着规划体系和编制的逐步完善,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更加有机、科学的联系在一起。
受访人:邱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本文节选自 AC《建筑创作》2018年第2期《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保护”:构建格局,完善机制》一文
1915年北京市街区图
(图片来源:网络)
建筑和城市是人的活动和思想的载体,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只是针对文物的“死”保护,更应该是面向人和文化的“活”保护。
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简称名城保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北京在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名城保护工作30多年来,我们的认识理念不断地丰富完善、更新发展。
图片来源:AC建筑创作
名城保护最早从文物建筑的保护开始,提出了“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方针。然后又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继而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古城的“整体保护”。“整体保护”并不是一动不动的“保护整体”,整个城市还要传承发展,因此需要“全面保护”。“全面”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认识的全面
名城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文物、拆危房、整环境、造景点、搞旅游,而是以名城保护为导向,综合解决民生改善、环境提升、产业置换、人口疏解等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它不是简单的一时一事,而是国家和城市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参与者的全面
“全面保护”就是“全面动员”,动员各方力量的参与。在政府层面,不单有文物部门、规划部门参与,还需要建设、文化、宣传、交通、市政、环保、水务、绿化、农村、消防等许多部门的支持。在社会层面,不单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与,还有各类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广大群众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名城保护是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法定责任,是体现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题,是每个公务员的基本职责,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
因此,“全面保护”工作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开展名城保护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联合新闻媒体报道开展传统文化展览展示活动,传播普及对外来旅游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引导等。西城区政府组织的“我的西城宜居创想—北京市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就是希望从社会的真实需求出发,动员社会观察者、学校老师、青年学生等社会力量来讨论、来思辨,为西城区的城市发展出谋划策。这次方案征集实践充分体现了“全面保护”的理念和思想,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历史文化建设水平的要求。
第三,内容、形态、范围和时空上的全面
其中,内容上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形态上包括人工遗产、自然遗产和人工自然混合遗产;范围上包括旧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保单位、工业遗产、优秀近现代建筑、传统民居、名人旧居、地下埋藏、风景名胜等;时代上包括古代、近现代、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新时代文明等;空间上包括地上遗产、地下(水下)遗产等。其类别又可以分成政治、军事、农业、民族、科技、文学、红色传统等。
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涵盖的范畴
(图片来源:AC建筑创作)
这种涵盖范畴的全面是很必要的,例如很多外地专家以为前门地区只有四合院应该重点保护。其实前门地区曾经是北京最先接受外来思想、最先进的地区。方案征集的决赛场地——劝业场,就是该地区最早的一批近代商业楼房之一,采用混凝土柱子和瓷砖地面铺装,楼梯的设计借鉴了当时西方的先进标准。这些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
第四,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全面统一
这三方面在保护工作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005年,国务院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就提到,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习总书记指出的更加具体,“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利用和发展,则更应值得我们注意,否则名城保护工作容易走到死路上去。
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不能希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在学习了名城委专家吴良镛先生关于“名城保护工作什么时候提都不算晚”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名城保护工作什么时候干都不算完”的口号。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落成,由于其位置和重要性,在四年后的1962 年即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城市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遗产。历史不断在传承,我们不断在保护,也不断在淘汰。所以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
西城区在复建地安门内雁翅楼风貌建筑之后,将其无偿提供给中国书店做24小时书店。雁翅楼始建于1420年,是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处著名地标,坐落于地安门十字路口南侧,2014年雁翅楼风貌建筑复建完工(图片来源:人民网 鲍聪颖/摄)
正阳书局,位于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院内,2014年成为全国首例民办官助的文物保护项目。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城区仅存的密檐式砖塔,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沈思)
另外,名城保护的“全面”,还要有一些具体措施保障。比如,要加强资源梳理,对本地区内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梳理”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从保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出发,分析出清晰的文化脉络,作为名城保护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再比如,要制定行动计划。如果说保护规划侧重于对名城保护“战略”问题的研究与部署,那么行动计划则侧重于“战术”层面的工作安排,具体到重点实施工程项目库、政策制定与发布计划、财政资金使用安排、宣传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安排等。
“全面保护”的这四个方面得到了北京市党代会的首肯,并被整合为“构建全面保护格局,完善全面保护机制”,编写进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水平的意见》。这是对“全面保护”基本思路的肯定。
但名城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保护文物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比如,公共厕所问题、厨房问题和上下水问题。只有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才能让群众在有“自豪感”的同时还有“获得感”。风貌改善了,环境提升了,问题解决了,才是名城保护的意义。
天桥历史文化景观设计规划,二十世纪末,我们首先进行危房改造,让居民住上四五层的小楼房,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之后再将原来的杂耍表演空间整合到天桥演艺中心里;最后是恢复性重建天桥的标志物:清朝乾隆年间的石拱桥(图片来源:沈思)
将天桥的人行地下通道两侧的墙壁上,用瓷板壁画形式将历史上北京中轴线上的全部七座桥展现出来,从南往北依次是:永定门桥、天桥、正阳桥、外金水桥、内金水桥、神武门桥、万宁桥。将交通空间变成了艺术展廊 (图片来源:于长艺)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